想好的台词,一上台就忘了,脑海里一片空白。
想要给别人点个赞,但是一开口就变成了另外一句话,莫名其妙就贬损了别人。词不达意的状态,连自己都看不过去了。
有人干脆说,“我社恐”,就把一切的社交,都拒绝了。
(资料图)
但现实逼着你去和人接触。比方说,在单位上,你要去参与应酬,集体活动,接待客户等。
进入群体,你一直不敢说话,久而久之,觉得自己很自卑,到哪都不受欢迎。
有道是,强行忍受,不如积极改变。老天爷给你一份困难的同时,也会给你一把解困的钥匙。
01
敢于正视自己,学会释怀。
我的一个小学同学,脸上有一个很大的黑色胎记。为了遮挡胎记,她留了长头发,把半边脸遮挡起来。
她和任何人交流,都不敢抬头。低头,沉默,从别人身边溜走,这就是她的常态。
在一次班会上,老师特意表扬了她。同学们也给她鼓掌。但是她把头埋得更低了。在她看来,所有的同学,都在嘲讽自己。
到了六年级的时候,她做了一次手术,胎记几乎看不到了。但是她仍旧留着长发,不敢和别人交流,更不能四目相望。原来,她的胎记,已经长到心灵深处去了。
哲学家培根说过:“身体有缺陷者往往有一种遭人轻蔑的自卑,但这种自卑也可以是一种奋勇向上的激励。”
身体上的缺陷,会让人“格格不入”,导致自己脱离群体。比方说,疤痕、兔唇、天生缺什么。
除了天生的缺陷之外,成长的历程,也会带来“不敢说话,自卑”的习惯。
我们都希望家和万事兴,但是很多家庭,一开口就“唇枪舌战”。一些父母,习惯了贬损孩子。
比方说,孩子上学时,和同学闹了几句,父母马上就说:“别给我添麻烦,就你事多。”孩子退步了,父母清清楚楚,孩子进步了,父母觉得是理所当然的。
一次次被父母否定之后,你就养成了“抬不起头”的习惯。回到家,都会被紧张的气氛伤害自己。出了家门,浑身也没有办法放松。
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,下一步就好办了。毕竟,解铃还须系铃人。
02
找到合适的社交方式,曲径通幽。
作家毕淑敏说过:“为了战胜自卑,我们就会更加努力。因为自卑的持续存在,我们或许会比较少骄横。因为自卑,我们记得渺小和尊崇,这未尝不是因祸得福。”
想要融入社会,第一步就是战胜自己,而不是坐等别人来帮忙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社交方式越来越丰富,但总体来说,就是两种:面对面,不见面。
这两种方式,都适合不敢说话,自卑的人群。
第一,不接触式的交流。
有一个“陶谷易刺”的典故。
唐朝末年的学者陶谷,在春节时,收到了很多的“刺”,但是他本人没有什么礼物可以转送,于是把“刺”进行转送。也就是把小李送来的“刺”,转给小王。
“刺”相当于我们现在的“明信片”。
在没有手机的年代,送一张明信片给熟人,会留下很好的印象。有手机的时代,发一张电子贺卡,通过微信交谈,发电子信件,都是可行的。
想一想,你没有嘴上功夫,也害怕“见人”,用文字来交流,也未尝不可。
有一次,我和朋友出差,遇到一位不善言辞的老同学。他和我在一个包厢吃饭,但是没有走过来交谈,而是发微信问候我。这样做,不失礼貌,也避免了尬聊。
借助网络,你会省去很多的“话”,如果你经历几次“对话成功”,人脉关系也就提升了。
第二,勇敢地和别人接触。
“嘴甜”是可以练出来的。
只要你一开口,就得到了别人的认可,那么你的自卑感就消失了。
练习“嘴上功夫”,不必刻意去上什么“培训课”,或者买一些网络上的课程。要明白一点——实践出真知。
最简单的形式,就是主动和身边的人打招呼。你对同事、同学、家人,说“你好”。反复说,你就会发现大家都会冲你微笑,给你积极的暗示。再后来,习惯成自然,过去的一切,都不能持续影响你了。
提振了开口说话的信心之后,你再去应对社交,就简单多了。最好,你提前了解一下某次活动的基本情况,做到心中有数;深呼吸,调整自己的情绪;适当打扮,给自己增加印象分。
走进群体,最关键的步骤,就是“走出原来的自己”。
从社交的角度来说,常常低头、话少的人,显得谦卑,更受人欢迎。你的缺点,其实是你的优点,只是你自己不去承认而已。
03
当你觉得自己太笨,一开口就错,和谁交流都很“怕”的时候,就学一学身边的大树。
树不会说话,但是不因有人赞美而洋洋得意,不因有人诋毁而伤心,也不会因为大风来了,就逃走。这就是“宠辱不惊”。
当你的心情跌落到谷底时,也不要担忧。你是全班最差的学生,没有关系的,因为你不是全国最差的学生;你是全校最好的学生,但你不是全省最好的学生。我们永远都是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”的。哪有什么谷底,不过是你“自以为是”而已。
人生并没有绝对的顶峰,也没有真正的低谷,只是一直处于“人群的中间”。摆正了心态,有了树的心态,就很优秀了。
每个人都很优秀,只是你没有打开“一个窗口”,亮出自己而已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标签: